科研查询
站内搜索
科研动态
网站首页 >> 正文
吴钊在2018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表彰暨2019年科技创新推进会上的发言
发布日期:2019-06-14    发布人:    浏览次数:

【编者按】6月12日,学校召开2018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表彰暨2019年科技创新推进会,科技处处长吴钊介绍落实2019年重点工作的具体举措和工作要求。现予刊发,供大家学习参考。

 

秉持“三尽”精神合力攻坚克难

奋力推动学校科研工作走上新台阶

吴 钊

我就如何解决2018年学校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如何落实工作报告中2019年重点工作和重要举措,谈谈具体方法和工作要求。

一、推动“内外兼修”,提升高级别项目和成果奖申报质量

争取高级别科研项目和成果奖,一是要靠自身实力,二是要善借外力。如何提高自身实力?怎样更好地借助外力,我想谈谈我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提高自身实力,就是要在“修内功”上下功夫,扎实开展科学研究,不断追踪国际前沿,让阅读文献、对比研究、实验验证、撰写论文成为我们的工作常态,不断探索创新思路,不断积累前期成果,不断提高申报文本的质量,才能真正提升竞争实力。

善借外力就是要在“借外力”上动脑筋,着力建立专家联系,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在专家的指导下发现不足和缺陷,在专家的指导下启发创新思想,在专家的指导下提升申报质量,从而争取更大的成功机会。

成功获批科研项目和获得成果奖靠得就是持之以恒的持续积累,靠得就是孜孜以求的精益求精,靠得就是积极争取专家的大力支持帮助,靠得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不懈坚持。对于如何支持和推动老师们“内外兼修”提升申报质量,我认为,二级学院应在以下方面着重下力。一是,要做好教师分类发展的科学规划。各二级学院要合理设置科研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的教师比例,明确其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指导老师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激励他们树立雄心壮志。各二级学院要锁定重点事,落实重点人,对有较好基础和潜力的教师,特别是新引进的教授、博士,一方面要做好布点并加强督促,压实责任担子;另一方面,要做好指导和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合理安排各类工作任务,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精力专心做好申报工作。二是,要制订有力的绩效分配政策。各二级学院要在绩效分配中充分体现“优劳优得,优绩优酬”的原则,让那些为学校做出大贡献的老师“有面子”“有甜头”“有奔头”,要激励他们把个人努力融入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潮流中,大力弘扬“为校担当,为校争光”的精神追求。三是,要积极建立校外高水平专家资源库。各二级学院要围绕学科科研方向,积极挖掘校外高水平专家资源,积极想办法、找途径,帮助骨干教师与专家建立“一对一”帮扶联系,在项目策划、选题论证、思路确定、方案设计、创新点凝炼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专家作用,让专家指导成为常态,让专家指导贯穿于项目和成果奖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四是,要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科研管理团队。我们要坚决彻底摒弃“科研只是老师个人的事情”“科研工作只需要老师自己努力就行”“科研管理就是发发申报通知、收收申报材料”“成不成功只能凭运气”等错误思想。“众人拾柴火焰高”。各二级学院要在科研管理和指导上下大功夫,要着力打造起一支专业化的科研管理团队,主动对申报管理工作开展深入研究,“吃透”各类项目和成果奖申报的政策导向、资助方向、申报要求、评审规则,要精准掌握政策变化情况,尽可能地了解评审专家来源,做精做细做实申报策划布点和指导督促把关等重要环节,努力帮助申报人提高申报质量和争取成功的机会。五是,要用好经费做好条件保障。各二级学院要统筹用好学科建设经费等有关资金,积极支持骨干教师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鼓励他们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科研境界,帮助他们结交学术朋友,拜师知名学者,让他们能够快速融入主流学术圈,建立起自己的学缘资源网,营造良好的学术发展环境。

上面这五条具体的举措建议,是我对重点关注的申报人进行“一对一”调研,以及和各二级学院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深入交流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聚力,精准施策,把工作做实,把工作做细,在重要环节上做到位,就能够“奔着目标去,捧着成效回”,就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在高级别科研项目、成果奖和其他重要科研指标上,不断创造出新业绩实现新突破。

二、围绕关键指标,提高冲击一流学科贡献度

首先,很有必要在这里再次强调一下一流学科评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ESI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对于ESI论文和ESI高被引论文而言,我校教师能够作为其第一作者和(或者)通讯作者当然更好,但是我们在重视“质”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量”。按照ESI指标计算方法,作为非第一作者、非通讯作者的“其他作者”论文也能够被同等纳入到ESI指标计算范围。换句话说,只要我校是作为完成单位之一的ESI论文,都会被纳入到每个ESI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统计范围,也能对提升学校ESI学科排名发挥作用。

各二级学院要“吃透”这一规则以及学校的激励政策,心中要有大格局,把学校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把提高本学科对学校冲击省一流学科的贡献度摆进重要工作目标,要将规则和政策宣传到每一位老师和有关学生,引导师生围绕学校有望冲击省一流学科的“工程学”“临床医学”和“化学”这三个学科领域的ESI期刊投稿,将全校各个学科的力量汇聚到主攻方向上,为学校冲击省一流学科各尽所能,做出应有贡献。

同时,我们要规模与质量并重,在广泛推动ESI学科论文数量及其被引频次节节攀升的同时,注重布点和培育标志性成果。希望各二级学院关注有实力、有潜力的学术骨干,积极为他们创造与国际知名学者合作的机会和条件,为他们“加油打气”,鼓励和引导他们与国际知名学者合作产出有可能冲击ESI高被引论文、ESI热点论文、TOP期刊论文等标志性成果,推动学校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学校早日进入省一流学科行列提供有力支撑。

三、打破院系壁垒,构建学校科技创新的新生态

刚才,汪校长对制约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学校出台《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解读。下面,我就如何高质量地开展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谈谈科技处在申报评审和建设管理上的具体打算,帮助各二级学院明确定位和工作方向。一是,支持重点。重点支持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科研平台的团队项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某些二级学院和学科而言,仅仅站在自身学科需要来构建团队是不在重点支持范围内的。这就要求这些二级学院和老师们跳出自己学科领域的小圈子,积极走进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重点学科大圈子,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合作协作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主动融入到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群体中,积极投入到构建学校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的潮流中,汇聚创新思想,形成创新合力,彰显自己的贡献。二是,资助导向。优先支持产学研深度协同的创新群体。这就要求团队项目的服务面向、建设内容、发展方向与襄阳市重要发展战略、重要主导行业、战略新兴产业有较高的契合度,团队成员中应有骨干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高级技术人才,能够为争取高级别大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成果应用推广取得较大经济社会效益、争取高级别成果奖励等提供优良条件和有力支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那些“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团队是不在资助范围内的。这就要求相关二级学院以此为契机,紧密围绕学科建设主攻方向,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积极梳理已有的校地校企合作基础,积极对接骨干企业、重要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积极谋划共建方案和预期成效,将优势特色凝炼、重大科研成果、应用推广成效、项目奖励申报等重要工作内容与团队建设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一条龙”方案,并持之以恒,奋力推进。三是,申请与评审方式。以“聚焦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强化项目评审论证,成熟一个立项一个”为原则组织团队项目申请和评审工作。具体而言,首先由相关二级学院提出紧密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发展重点的申报指南建议,经校学术委员会根据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硕士授权点建设和服务地方重要工作需要提出审议意见后发布指南,确保团队建设导向高度符合学校战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各二级学院围绕指南要求,积极谋划组建具有产学研深度协同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团队,通过评审答辩后给予立项资助,确保立项团队优势特色鲜明、建设目标明确、建设计划详实,能够产生显著成效。四是,验收考核方式。我们借鉴了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绩效评价改革做法,采用积分制方式开展建设期绩效考核。采用积分制的好处是,它消除了以往按照申报书预期成果进行绩效评价的弊端,考虑了学科间的差异,赋予团队在建设过程中灵活调整建设计划及预期成果的自主权。同时,使绩效考核更加注重高水平、高质量的建设成果,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团队努力冲击标志性成果,更好地推动团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我相信,通过抓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我们一定能够构建起学校科技创新的新生态,打造出若干支优势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科技创新团队。

四、建立开放服务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仪器设备潜能

汪校长在刚才的报告中已明确指出:目前学校科研仪器设备在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即将出台《科研仪器对外开放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对外开放服务的重要意义和根本目的。在此,我想谈谈落实好这一举措的工作要求。一是,这一举措是基于学校出台的《二级学院创收管理办法》,对科研仪器对外服务在操作层面上进一步的细化,各二级学院要安排专人统筹管理,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在做好仪器设备入网的基础上开展对外服务。二是,这一举措不仅能为学校和二级学院争取到更多的发展资金,还能为二级学院和企业争取到省、市两级政府提供的补贴资金,实现校企共赢。这些争取到的资金可以成为二级学院仪器设备维护维修、配套设备耗材购置、技术培训学术交流,以及外聘技术人员和校内技术人员劳酬的有益补充。三是,这一举措还有助于我们详细了解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主攻方向和技术需求。各二级学院和老师们要积极做好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专业化、高质量的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改进思路和解决方案,积极争取与企业达成更大、更多的合作项目,不断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领域、培育优势特色,推动校企合作走向更高水平,产出更多成果。

同志们,以上我从“如何提升高级别项目和成果奖申报质量”“如何更好地汇聚力量冲击省一流学科”“如何打破院系壁垒构建学校科技创新生态”“如何建立开放服务机制挖掘科研仪器设备潜能”四个方面,介绍了科技处将采取的具体举措和工作要求。落实落地这些举措,解决困扰我们的顽瘴痼疾、取得预期成效,需要我们上下同心、协同发力,需要我们各级干部勇于担当、善于作为,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尤其是科研骨干,勤于创新、勇于奉献。我们要时时警醒、常常反省,“哪些工作还需要更加强力地推进?”“哪些地方还需要想出更好的办法?”“哪些资源还能进一步挖掘利用?”。我坚信,只要我们“拼尽力气,想尽办法,用尽资源”,就能不断地提升工作成效,为实现预定目标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创造更加可靠的保障。让我们一起秉持“三尽”精神,紧密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和硕士授权单位建设需要,以全面完成2019年目标任务为抓手,用扎实的行动和丰硕的成果尽最大努力高质量地完成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用不懈的努力书写我们新时代的新业绩!

版权所有:湖北文理学院科学技术发展院   电话:0710-3590964   E-mail: kjc@hbua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