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12日,学校召开2018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表彰暨2019年科技创新推进会,副校长汪云作题为《明确差距,创新举措,全力推动科技工作再创辉煌》的2018年度学校科技工作总结报告,科技处处长吴钊介绍落实2019年重点工作的具体举措和工作要求,获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作经验交流。从今天起陆续刊登汪云讲话和会议发言,供大家学习参考。
明确差距,创新举措,全力推动科技工作再创辉煌
汪 云
根据学校党委安排,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8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表彰暨2019年科技创新推进会议。这次会议的任务是:总结2018年度科技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认真分析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研究提出攻坚克难的新举措、新办法,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担当作为意识,增强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坚定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全力推动2019年及以后科技工作取得更大进步,有力支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强力推进一流学科创建,为实现学校“建设以交通为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奋斗目标提供更大推力!
一、2018年度成绩和经验总结
(一)坚持制度创新,建立政策激励新机制
近年来,学校贯彻落实部省两级“放管服”改革文件精神,先后研究出台《财政性经费支付专利代理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7项管理制度,持续建立健全学校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不断落实落地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举措。2018年6月,湖北省教育厅以《湖北文理学院七项制度深化学校科研体制改革》为题,对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做法在网站首页宣传报道,作为“创新案例”在全省高校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处深入调查了师生在野外调研、学生参与调研、自驾车调研、图书资料采购等科研活动中经费报销上存在的12类困难,研究出台《科研经费报销暂行办法》,对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自驾车和租车开展科研活动费用、业务接待费、劳务费、图书资料费、版面费、专利费等经费报销做出明确建议,成功解决了多年来在经费报销上困扰师生的难题,有效减负松绑,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专心攻关,受到广大师生好评。
(二)实施“双百”计划,开创服务襄阳新格局。
2018年3月,学校党委提出“立足襄阳,扎根襄阳,融入襄阳,服务襄阳”发展理念,做出《湖北文理学院全面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出台《服务襄阳乡村振兴战略“双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订《“双百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吹响科技创新服务襄阳高质量发展号角。2018年学校立项“双百行动计划”项目111项,紧密围绕襄阳基层发展需求,持续不断地开展科技文化服务,努力做到“小切口,大服务”,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每位校领导对口联系两个乡村服务点,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为项目组出思想、找路径、解难题,推动服务合作向纵深发展。在校领导的示范引领下,各二级学院、项目团队和职能部门不断加强协同协作,全校师生不畏酷暑严寒,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用智慧和坚毅浇筑出一个个成果,打造出一支支服务队伍,形成了上下联动、师生共举、积极作为的生动局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71支“双百”团队为服务对象设计制订乡村发展规划(初稿)7份,为美丽乡村建设设计景观19处,推广农业科技成果5项,构建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1个(获批中央引导地方财政专项项目立项资金50万),指导村志编纂13部,为乡村制作宣传视频3部,为乡村培训专业人才20人,撰写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27篇。
在服务企业转型发展方面,32支“双百”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课题21项,联合申请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1项、其他项目25项,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28项,实现成果转化2项,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4个,撰写学术论文13篇,编写剧本1个,演出剧目1个,联合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在校地共建研究平台方面,学校以“扎根县域,创新引领,精准服务,合力共进”为理念,先后与樊城区政府联合成立“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与襄州区政府联合成立“乡村振兴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市社科联联合成立“旅游发展研究院”等科研服务平台,建立起深度服务长效机制,开创了“点面结合、特色突出、校地联动、精准服务”的服务襄阳新格局。
学校“四个襄阳”服务理念和“双百行动”实践赢得了《农民日报》《湖北日报》《襄阳日报》、湖北卫视、光明网、央视科技频道等诸多媒体争先报道,社会各界对学校在奋力书写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做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广泛赞誉。
(三)坚持“双轮驱动”,科技服务与发明创造走上新台阶。
2018年我校师生紧密围绕襄阳“一个龙头,六大支柱”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寻找课题开展联合攻关,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合同175项,到帐横向科研经费1700余万元。其中,直接服务企业的横向科研项目达到149项,到帐横向科研经费1100余万元。此外,科技处还积极对接襄阳市经信局等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二级学院与襄阳市骨干企业联合申报并获批“襄阳市政校企联合基金项目”29项,到帐科研经费2100余万元。
通过广泛、扎实地组织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发明创造实力整体提升。2018年科技处积极开展了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抓实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襄阳)基地建设,一手抓创新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专利申报质量;一手抓服务质量提升,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师生创新活力,知识产权工作呈现出“面上稳提升、点上大突破”的良好态势。
2018年学校获得各类专利授权13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1件。专利授权在水平和数量上连续4年实现大幅跃升,获得“襄阳市发明专利奖”“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训平台奖”“发明创新激励扶持奖”共176.8万元,我校成为全市唯一获得“发明创新激励扶持奖”的单位。
2018年度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对标排名
对标范围 |
授权发明专利数量排名 |
省属同类高校 |
1 |
省属高校 |
9 |
(四)精心谋划提质,项目、平台和成果奖取得新成绩。
2018年学校获得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35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达到605余万元,再创历史新高。纵横向科研项目到帐总经费达到4500余万元。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学校高级别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和成果奖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在“省属地市州同类高校”中,自科和社科的高级别基金项目和成果奖绝大多数排名前二;在“省属同类高校”中,排名前三。
2018年度我校国家基金项目、省基金项目、省奖获批数量对标排名
指标 范围 |
国自科基金 |
国社科基金 |
省自科基金 |
省社科基金 |
省自科成果奖 |
省社科成果奖 |
省属地市州同类高校 |
3 |
1 |
2 |
2 |
2 |
1 |
省属同类高校 |
3 |
2 |
2 |
3 |
2 |
3 |
省属高校 |
14 |
8 |
11 |
7 |
9 |
9 |
统计口径备注:国自科基金项目包括: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国社科基金项目包括:一般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省自科基金项目包括:重大项目、软科学项目、对外科技合作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学研后补助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包括:一般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省自科成果奖包括: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技进步奖、省成果推广奖;省社科成果奖包括:第十一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此外,2018年学校还新增了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新增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在“省属同类高校”中是获批的四家之一。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获奖数量在“省属同类高校”中排名第一。其中,以第三完成单位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针对2019年国家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申报工作,在2018年科技处提前谋划部署,多措并举推进,全程指导跟踪,强力推进申报准备工作。2018年10月召开2019年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动员大会;深入各二级学院调研摸底挖掘申报潜力;立项资助国家基金重点培育项目18项;先后邀请高水平专家来校开展全校性辅导培训5次,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知名高校项目申报辅导培训67人次,组织各二级学院召开培训会36次;与重点关注申报人“一对一”交流探讨破解难题……通过抓紧抓实抓细申报准备工作的各个环节,科技处协同各二级学院及申报人齐心协力不断提高申报文本质量,为2019年高级别科研项目申报打下了扎实基础。目前,科技处正在协同各二级学院积极跟进项目评审情况。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分析
2018年,在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下,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照一流学科评审标准,对照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要求,对照“以交通为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创建目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国家级科研项目偏少
导致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项目选题和技术路线的新颖性、创新性不够突出。二是,项目的前期积累和成果偏少、成果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三是,研究方案及项目文本撰写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反映出,大多数项目申请人在选题策划和方案论证中发挥专家指导作用不充分,对申报文本精心打磨不到位,同时与申报课题相关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支撑不够。
(二)高水平学术成果偏少
近年来,虽然我校SCI、EI等收录论文和CSSCI源刊论文数量逐年有所提升,但与一流学科建设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高水平SCI论文的数量及其引用频次不高。二是,人文社科和艺术学科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偏少,尤其是SSCI和A&HCI收录论文很少。三是,ESI高被引论文较少,ESI期刊论文的学科分布较分散,未形成冲击省一流学科的应有效果。
(三)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不够
整体而言,我校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合作意识有待加强。一是,一些项目团队名存实亡,“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善,难以形成梯队生态和集聚效应。二是,跨学科、跨学院形成的科技创新团队较少,很多教师的研究思路局限于本学科领域内,综合借鉴多个学科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开展交叉创新研究还很不够,老师们根据研究需要自发组建“科研互助组”“科研讨论组”还未成为学术交流合作的新风尚。
(四)科研仪器设备服务成效不明显
导致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服务成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全校科研仪器设备信息共享机制未建立,造成教师根据研究需要查找适用仪器设备不便,影响科研仪器设备校内共享共用;二是,科研仪器设备对外共享服务制度未形成,对科研仪器设备对外服务的管理职责、审批程序、收益分配等未明确,使得二级学院对科研仪器设备对外服务有顾虑,相关技术管理人员没动力。
三、2019年重点工作和重要举措
(一)抓实项目培育提升国家基金项目申报质量
国家基金项目获批数量是学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国家基金项目申报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长抓不懈方能久久为功。自2018年7月始,科技处对2019年国家基金项目进行统筹谋划、细致推进,做到“两早”(早规划、早起步)、“两多”(多帮助、多督促)、“两严”(严要求、严把关),担当项目申报的规划者、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和把关者,力求在各层面,从多角度,抓实申报的每个环节,全面提高申报文本质量。但是,仍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针对2020年项目申报,科技处和各二级学院要继续坚持“两早”“两多”“两严”做法,在规划布局、专家指导、重点培育、培训辅导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以“拼尽力气、想尽办法、用尽资源”的“三尽”精神扎实做好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同时做好2019年项目评审情况跟踪。
(二)强化政策激励提升学术成果汇聚效益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支撑,是一流学科评审的重要指标。为了争取学校早日进入省一流学科行列,各二级学院、各个学科必须“捏紧拳头”形成合力方能实现突破。学校党委即将(已)出台《关于加强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一流学科建设方案》《ESI学科论文奖励办法》等相关政策,启动ESI学科建设专项行动,靶向引导学术成果汇聚,鼓励全校师生将高水平论文优先发表在工程学、临床医学和化学所对应的ESI学科收录期刊,鼓励教师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深度合作,联合发表高水平ESI论文,努力提高工程学、临床医学和化学三个ESI学科领域论文的数量和被引频次,努力产出一批ESI高被引论文。希望各二级学院将学校相关政策了解全,研究透,宣传到每一位老师和相关学生,让全体师生为冲击省一流学科各尽所能,做出应有贡献。
(三)启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交叉创新已成为常态。科学研究中创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不再是孤芳自赏的“独门暗器”,而需要从众多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方法、新发现中汲取营养、启发思路,通过学科交叉创新提升创造能力和水平。为此,学校刚刚出台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目的就是打破院系壁垒和学科界限,强力推进学科交叉型创新群体建设,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和引领带动作用,努力打造优势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科技创新团队,更好地推进一流学科和硕士授权点建设。希望各二级学院紧密围绕学科建设方向,汇聚多学科人才力量,组建优势互补、协作共进的科技创新团队,积极组织开展多学科交叉创新,努力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和水平,为取得原创性和标志性科研成果奠定良好的人才团队支撑。
(四)建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新机制
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采购科研仪器设备,建立起一个个科研平台。然而,目前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太高,作用和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仪器设备的管理和运维上也存在一些缺陷。根据国家、教育部、湖北省和襄阳市关于加强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创新发展的有关政策要求,学校将(已)于近期出台《科研仪器对外开放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目的是充分挖掘学校科研仪器设备的潜能,向社会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将学校的设备技术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开放共享服务,拉近学校科研人员和行业企业的距离,创造科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机会,为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行业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希望各二级学院充分利用好这一政策,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在服务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努力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技术服务队伍,产出高水平的校企合作成果,推动学校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不断彰显。
同志们,科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能力源泉,是高成效社会服务的关键支撑。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加强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精神,紧密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的需要,密切结合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创新举措,狠抓落实;汇聚力量,重点突破;持续积累,整体提升!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让我们秉承“三尽”精神,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努力担当作为,为全面完成2019年度目标任务,为早日进入省一流学科,为高质量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实现“以交通为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战略目标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