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查询
站内搜索
科研动态
网站首页 >> 正文
刘德政、胡小林在2018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表彰暨2019年科技创新推进会上的发言
发布日期:2019-06-15    发布人:    浏览次数:

【编者按】6月12日,学校召开2018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表彰暨2019年科技创新推进会,2018年科技工作先进单位代表——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刘德政、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胡小林分别介绍了学院在科技工作上积极谋篇布局做好规划、真抓实干取得实效的成功经验。现予刊发,供大家学习参考。

积蓄科研动能 服务地方发展

机械工程学院 刘德政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学院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立足襄阳,扎根襄阳,融入襄阳,服务襄阳”的科研理念,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途径和机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团队建设优先,促进团队健康成长。人才引进团队优先, 根据团队需要可以人对人的点将式引进,博士引进时团队负责人参与面试并优先选择,根据团队对成员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需要,优先通知符合要求的博士来校面试, 支持团队按项目需求动态管理吸纳教师进入团队;项目申报和平台建设团队优先,近几年学院的各级项目申报和学科平台建设项目,学院优先推荐立项。同时学院党委也非常重视团队的组织建设,把党支部建在有一定规模的团队,对凝聚团队的战斗力、培养成员高尚的师德师风,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机器视觉团队党支部不断拓展支部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把支部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了2018年教育部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教师分型管理,保证科研精力投入。学院以绩效考核为导向,以人事改革试点单位为契机,鼓励教师各尽其能、各展其长,支持科研为主型教师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调动了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选择科研为主型教师近20%,而且这部分教师大部分进入了科研团队,为学院科研工作积蓄了稳定的力量。在智慧机床误差补偿、智能焊接装备研发、智能生产系统集成等领域深耕细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校企深度合作,推动校企共同进步。在常态化开展“双百行动”和“三进活动”的基础上,为加强与重点企业的深度合作,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担任技术顾问或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学习,长期的、持续的与企业开展合作,找到了服务地方发展的切入点,明确并坚定了科研方向,提升了教师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近几年获得的以“加工中心误差综合补偿关键技术及系统、特种车辆限定空间制冷装备设计制造技术”等为代表的5项省级科技成果奖,以及“2018年‘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的国家铜奖项目——高效全位置焊接系统”等全部是来自校企合作的成果。而且这些获奖的技术成果,又全部在企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

这里特别感谢学院特聘教授和默默付出和辛勤指导!

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借学校高质量发展调研的机会,认真梳理学院发展思路和定位,按照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学院持续发展,加强团队建设、促进共同提高,加大科研成果培育力度、促进科研产出能力提升,逐年提高本学科对学校工程学科的贡献度,把机械工程建成交通工程重要的支撑学科,为创建“以交通为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做贡献!

坚持传统 勇于创新

促进文传学院科研工作新发展

文学与传媒学院 胡小林

我的发言题目是《坚持传统,勇于创新,促进文传学院科研工作新发展》。近年来,我院在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关心支持下,在院领导班子带领下,全院教师共同努力,在科研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现在总结汇报如下:

一、科研工作指导思想

我院以学院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是立院之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学的学术评价为导向,以科研投入为保障,以科研激励机制为手段,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着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促进学院科学研究的突破性发展。

二、促进科研工作的措施

我院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探索科研工作的新措施、方法和途径,构建了“一级学科大指导+二级学科小指导、校外专家团队+院内专家团队、请进来指导+走出去指导、项目指导+论文指导、学术沙龙+文渊讲坛+师生交流开放平台、外出参会+主动办会”的科研能力自我提升体系,以此激发教师科研潜力,增强教师的科研自主性和积极性。具体措施如下:

1、以项目申报为抓手,推进学院科研工作。

我院积极组织和督促教师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并为教师项目文本的完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高级别项目申报为龙头,帮助教师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学术领域,从单篇论文积累成高级别项目、成果及奖项,带动教师的学术研究。

2018年以来,我院遵循项目申报精准指导原则。所谓精准指导,是指针对项目课题所属的二级学科领域,邀请同行权威专家对教师做“一对一、面对面”的指导。另外,我院以“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一方面邀请校外同行专家来我院指导项目申报,另一方面也带领和支持教师带着项目申报书,到省内外高校请教同行专家。

2018年暑假,刘群院长和我带领我院申报2019年教育部项目的6位教师,去华科、武大和华师请同行专家指导项目文本,同时也为2019年的国家社科项目奠定基础。2019年3月,我院袁仕萍副教授获批1项教育部项目。这证明,我院的项目申报精准指导原则是非常正确的。

2、调动院内学术资源,指导教师科学研究。

我院为了提升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充分调动院内学术资源,尤其是高职称高学位教师的学术力量,通过学术沙龙、高级别项目申报院内研讨会,以及一对一的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科研工作精准把脉和指导,营造出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

比如,从2018年起,我院开始推行每月一次的学术沙龙,全院教师轮流就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汇报,与同事共同交流,形成良性的学术互动。

而“高级别项目申报院内研讨会”,主要以书记和院长为首,以院内已经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的教师为主要专家,对院内高级别项目文本进行论证和指导。在这里特别说明,在指导科研项目申报方面,我院有独特的学术优势和丰富的申报经验,一是书记和院长都是国家级项目的主持人,二是我院三个学科都曾获批过省部级以上项目。

比如2019年4月,李定清书记在“广播电视总局项目申报院内研讨会”上,对符冰、魏小莉、沈春娥等8位教师的项目文本给予指导。再如,在2019年教育部项目、国家社科后期资助和艺术类项目的三次研讨会上,王海燕教授逐字逐句地帮助陈晓燕、袁仕萍、张月萍等12名教师修改项目文本。

3、重视学术交流和外聘人才,助力教师科学研究。

在学术交流方面,我院制定的政策是“走出去、引进来”,既要承办大型学术会议,广交新朋友;更要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多参加学术会议,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学术界站稳脚跟。

同时,我院还充分发挥外聘专家优势,通过他们获得最前沿学术信息,让他们在科研规划、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等方面给我院教师帮助和支持。我院目前拥有各类外聘专家19名,他们帮我院教师在学术上问诊把脉,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提升了我院科研能力。

4、打造“文渊讲坛”品牌,促进科教协同与融合。

科研工作是高校育人的基础,更是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和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前提。我院已获批新闻与传播学位点,已启动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同时在申请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因此更加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协同作用、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2019年,我院开设了以学生为主要传授对象的“文渊讲坛”,主讲者为我院博士、教授,以此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2018年科研成绩

在科研项目方面,获批国家级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结题4项;市厅级项目结题6项。

在学术成果方面,共发表论文96篇,其中C刊或中文核心19篇,EI2篇,CSCD1篇,人复1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13部。

在科研奖项方面,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5—2016年度)”三等奖1项,获“第九届襄阳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10项,获“第十届湖北省文艺评论奖”1项,获“第八届孟浩然文艺创作奖”1项。

三、科研工作规划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院在科研队伍建设、科研领军人物培育、标志性成果推出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离一流学科标准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今后我院科研工作规划如下:

1、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

我院牢固树立人才是学院发展第一要素的理念,将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外聘的工作力度。建立以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负责人、学术骨干为主的科研队伍,形成梯队建设机制。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到“十三五”末期,把专任教师博士化比例提高到50%。

2、继续强化教师科研创新意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与积极性。

我院将继续利用学术沙龙、文渊讲坛、高层次项目申报院内研讨会等形式,提升教师学术理论素养和科研创新理念。同时,不断完善我院科研考核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以切实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让科研成绩突出教师劳有所得。

3、科学谋划,推优扶弱,实现文传学院三个学科均衡发展。

我院将进一步加大高级别项目申报支持力度,争取获得更多高级别项目、成果和奖项。组建研究团队,凝练科研方向,科学谋划研究科研工作布局和重点领域。力争在科研优势学科如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推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研成果;同时加大对科研弱势学科如广电广编专业科研工作的提升力度,做到均衡发展。

4、升级科研平台,加强学术交流,增强文传学院学术自信。

我院将在原校级科研平台基础上,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展示我院和我校学术实力,扩大我院教师学术视野,增强学术自信。比如,2019年已召开湖北方言调查研讨会;6月份拟召开第四届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区域语言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及研讨会;下半年拟召开本科生学术报告会和古汉语学术研讨会。

版权所有:湖北文理学院科学技术发展院   电话:0710-3590964   E-mail: kjc@hbua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