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查询
站内搜索
通知公告
网站首页 >> 正文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示
发布日期:2019-12-03    发布人:    浏览次数: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示



 

根据《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的相关要求,对协议定价的科技成果转让、许可须进行公示,公示期15天,现对我校拟转移转化的三项科技成果有关事项公示如下:

一、转让成果类型:发明专利

技术名称:一种大孔/介孔硫化锡/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专利号:201610675899.6

发明人:戴高鹏 周欢 刘素芹 汪万强

成果简介:一种大孔/介孔硫化锡/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以每毫升无水乙醇对应14克钛酸丁酯的比例,将钛酸丁酯加入到无水乙醇中;(2)、按照五水四氯化锡与上述(1)中的钛酸丁酯的质量份数比为1528的比例,将五水四氯化锡加入到上述(1)所得溶液中;(3)、按照硫化钠与上述(1)中的钛酸丁酯的质量份数比为0.20.814的比例,将硫化钠溶于水中,制得浓度为416/升的硫化钠溶液;(4)、将上述(2)所得溶液逐滴加到上述(3)所得的硫化钠溶液中,再静置24小时,得到沉淀物;(5)、将步骤(4)所制得的沉淀物与溶液转入到水热釜中,180℃下保温39小时,将水热后的沉淀清洗干净,烘干,即得到大孔/介孔硫化锡/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剂。该成果可用于利用太阳光降解处理工业废水。

 

 

受让方: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转让金额:贰万元整

定价方式:协商定价

 

二、转让成果类型:发明专利

 

技术名称:一种电池集流体表面处理工艺

专利号:ZL 201010592556.6

发明人:肖作安、占丹、余海忠、杨霄、叶万海

成果简介:由于锌本身的热力学性质的影响,锌阳极在电池贮存期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自腐蚀,同时析出氢气,导致电池容量下降,影响电池的使用。为防止锌的这种自腐蚀对电池造成的危害,传统上是在锌电极中加入汞作为缓蚀剂来提高锌电极的析氢过电位。如果干电池中的汞直接流向环境,严重危害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采用铟合金作为代汞缓蚀剂,替代汞在电池中的使用,降低汞对人及环境的污染。

我国是干电池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一年的产量达150亿只,居世界第一位,消费量为70亿只,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要消费5只干电池。全国每年用于生产干电池的汞就达几十吨之多,如果电池中汞直接流向环境,将严重危害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因此,该工艺可以替代汞在电池中的使用,降低汞对人及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集流体表面处理工艺,属于电池材料领域。本工艺研究了集流体上沉积铟硼合金,该铟合金中铟的含量更低,工艺的温度更合理,有利于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该工艺生产简单,整个工艺过程容易控制,不需要外加电镀设备,投资较少,风险较低,可以得到致密、完整、均匀的铟硼合金,表面光洁,能显著增加析氢过电位,有效抑制氢气析出。

 

 

受让方: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转让金额:贰万元整

定价方式:协商定价

 

三、转让成果类型:发明专利

技术名称:一种金属氧化物/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专利号:ZL201611246093.1

发明人:肖作安、占丹、杨昌、陈文问、刘顺昌

成果简介:随着化石能源枯竭和全球气候变暖使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日益重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的商品化开发,高效的能量储存和转换技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超级电容器是一种介于蓄电池和物理电容器之间的储能器件。因其高能量密度、能瞬间大电流快速充放电、长循环寿命等特点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一类电容器主要的电极材料是活性炭,其优点材料廉价易得,循环性能好,且技术比较成熟,缺点是能量密度不高。第二类主要材料是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其优点是比容量比碳材料高,但金属氧化物成本高、导电性差或者有毒性,导电聚合物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会发生变化,导致电容器的循环性能不稳定。因此可以通过制备金属氧化物和碳复合材料,通过碳的双层电容和填充在碳孔隙中的金属氧化物的伪电容的组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得到高性能的电极材料。本专利选择废弃生物质作为碳源,通过金属盐溶液浸泡废弃生物质,让金属盐通过生物自身孔道进入生物质内部,在一定温度下通过熔盐热裂解即得到本产品。该方法将金属氧化物和碳材料复合,达到提高导电性和提升比容量的要求。既可以降低制备成本问题又能解决秸秆处理难及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研究用废弃生物质为碳源具有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双重意义。

 

受让方: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转让金额:贰万元整

定价方式:协商定价

 

 

公示时间:2019123--20191217

公示期间,如对上述成果转移转化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科技处等有关部门反映。

联系人: 项卫平

联系电话:0710-3590355

湖北文理学院科学技术处

    2019123  

 

版权所有:湖北文理学院科学技术发展院   电话:0710-3590964   E-mail: kjc@hbuas.edu.cn